空气分子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微量有害化学物质,其检测范围覆盖多个类别,对保障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。
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是检测的核心范围之一,包括苯系物、醛酮类、烯烃等。苯、甲苯、二甲苯等苯系物主要来源于油漆、胶粘剂挥发,检测限值通常为苯≤0.05mg/m³,甲苯≤0.2mg/m³。甲醛作为典型醛类污染物,常见于新装修房屋,国家标准规定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需≤0.08mg/m³。这类物质具有刺激性气味,长期接触会增加白血病、鼻咽癌等疾病风险,在电子厂房洁净区,VOCs 浓度需控制在 ppb 级(10⁻⁹),否则会影响芯片生产质量。
酸性气体检测涵盖二氧化硫、硫化氢、氟化氢等。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,检测范围通常为 0-500ppm,在工业区需实时监控,当浓度超过 0.5ppm 时会刺激呼吸道。硫化氢多源于污水处理、垃圾填埋场,嗅阈值仅 0.00047ppm,高浓度(≥100ppm)可致命,垃圾处理厂周边需将其控制在 0.1ppm 以下。氟化氢则常见于电子蚀刻工艺,即使浓度低至 1ppm,也会腐蚀金属设备并危害人体骨骼健康,半导体厂区的检测精度需达到 0.1ppm。

碱性气体检测以氨气、胺类化合物为主。氨气主要来自化肥生产、畜禽养殖,室内氨气浓度超过 0.5ppm 时会引发眼部不适,养殖场周边的检测范围通常设定为 0-100ppm。三甲胺等胺类物质存在于水产品加工环境中,不仅有恶臭气味,还具有毒性,食品加工厂需将其浓度控制在 0.01ppm 以下。这类气体易与酸性物质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,因此在工业区需与酸性气体同步监测。
氧化性气体检测包括臭氧、氮氧化物等。臭氧作为强氧化剂,在地表层浓度超过 0.16ppm 时会损伤呼吸道黏膜,室外臭氧检测范围通常为 0-0.5ppm,而室内因臭氧消毒设备泄漏导致的污染也需纳入监测。氮氧化物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,检测限值为 0.08ppm,高浓度会引发肺部炎症,在交通枢纽周边需进行重点监控。
此外,特殊行业还需检测硅氧烷、氟化物等特定分子污染物。硅氧烷存在于化妆品、洗涤剂中,在垃圾焚烧厂烟气中浓度若超过 10ppm,会导致余热锅炉结垢;半导体行业的氟化物(如四氟化碳)检测需达到 ppb 级,防止其破坏臭氧层。这些针对性检测范围的划定,为不同场景的污染治理提供了精准依据。